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就要求我们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今年1月考察云南时,再次要求我们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握好远与近的关系,既立足当前抓复工复产、保供增收,又放眼长远谋划好“十四五”规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稳粮、强畜、兴果、促特、融合、增效”总体思路,聚焦“八大”主导优势产业,全力推进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奋力实现楚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结构调整,深入谋划产业布局。农业结构怎么调、调什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集约度、高科技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要立足匹配水土资源,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实现保供给和保生态有机统一。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结合地理地缘、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分析优势和特色,坚持走特色之路,进一步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规模领先、区域特征明显、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实现楚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综合产值增加值达500亿元、总产值达1500亿元。
二、聚焦“六大措施”,全力打好“绿色食品牌”。全面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举措,高质量推进“绿色食品牌”打造工作。一是抓有机,着力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围绕绿色生产,大力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积极推动水土资源节约和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全面开展农业环境污染防控,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农林产品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样板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引领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形成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力争建成10个国家级(产值超过30亿元)、省级(产值20亿元)、州级(产值超过10亿元)不同梯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创名牌,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持续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省州绿色食品“名品名企”评选活动,创建一批具有市场品牌效应的品牌农产品,打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增强拓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能力。三是育龙头,着力实现聚合示范带动。实行“一企一策”,大力培育以加工、流通为主的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的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大云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的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达500万元以上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集群一批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订单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品网销基地。四是占市场,着力开拓产业发展空间。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销售渠道作用,全方位拓宽企业从线上到线下、国内到国外的销售渠道,支持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入驻“精品云南 一县一品”网络平台和州内注册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打造品牌化、标准化、合法化、精品化的畅销产品,提高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好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农博会、南博会等国内大型涉农展会,增强楚雄农业名片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市场效应,提高市场销售份额。强化沪滇扶贫协作,深入推动“楚品入沪”,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对外供给能力。五是建平台,着力促进产业全链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交易平台、认证服务平台和追溯平台,培育新动能、带动新发展。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着力构建集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加强可视化、高效率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产地仓+冷链专线”等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快捷农产品供应链。六是解难题,着力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改革开放创新精神,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着力破解投融资难题、要素保障难题、资源配置难题。既要保障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老要素,也要利用好科技、文化、人才、数据等新要素,促进要素聚集。
三、聚焦短板弱项,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强农村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高产、高级、高效,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喷灌滴灌、水肥一体、乡村通信网络、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设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宽带楚雄”工程,推动乡村4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农村的运用,促进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和共享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批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与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合作,充分发挥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加快州内加工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对接合作,在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品种上取得突破,加快规模化产业基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聚焦融合发展,切实提升质量效益。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以加工业为纽带,推进产业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就地就近转化增值。不断延伸产业链,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农产品终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产加销环节,加快楚雄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州等建设,培育一批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联合体或产业联盟,积极开展产业联合体试点,推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网销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多功能服务产业;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大力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搭建新平台新载体,进一步凸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加快发展以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多业态乡村产业,创建一批农业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