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产业化 >> 正文

双柏:产业扶贫显实效 群众增收见真“银”

信息来源:双柏县农业局     作者:郭莲华    日期:2019-01-15    点击:[]次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双柏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发展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进下,全县人民聚合力量,全力以赴,实现了贫困地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特色”产业发展路子,贫困户人人有致富门路、户户有产业增收项目。

到2018年底,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产值24.38亿元,其中: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4.7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9.83万吨,实现产值1.48亿元;种植蔬菜12.86万亩,实现产值2.38亿元;种植茶叶、魔芋、花卉、水果及其它经济作物9.06万亩,实现产值2.21亿元;水产库塘养殖面积9600亩、稻田养鱼2.8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12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0.16亿元;全县畜禽出栏预计达160.758头(只)、肉类总产量达39080吨、禽蛋产量达1003吨,山地牧业实现产值8.61亿元。全县6913户245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增收25796.8万元,人均增收10510.00元,超过全县平均收入376.00元。

培优主体,增强带动。2018年,双柏县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推广产业扶贫合作和利益联结新模式,在全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推广和实施服水土、接地气的“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加工厂”收益共享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合作型、“公司+贫困户”委托帮扶型、“公司+互联网+订单”营销带动型、“公司+贫困户+务工+提成”分享收益型等5种产业帮扶模式。通过46家农业龙头企业、18个家庭农场、121个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流转土地林地经营权、订单收购农产品、聘用劳务用工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营等形式,引领、示范、带动全县6913户贫困户24545人发展绿色蔬菜、经济作物、优质水果、中药材、肉牛(羊、驴)等特色产业,实现具有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发展100%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与产业扶贫对象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100%全覆盖、5704户产业扶贫对象户均有1个以上产业发展增收项目。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18年,双柏县积极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和财政涉农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等形式,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33962.01万元,其中: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7214.73万元,达到了扶贫总资金的50.7%;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1114户12021万元、特色种养殖产业扶持贷款1278户6390万元;投入沪滇协作发展资金798万元,带动281户贫困群众受益增收,既解决了群众想发展产业又苦于没本钱的难题,又激发了贫困群众想发展、要发展的内生动力。

精准培训,提高技能。2018年,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460期308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90人参与科技培训、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卡户7488人, 户均增收16200元,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培训,每户贫困户掌握1—2门增收的劳动技能。

落实政策,惠及群众。全面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认真按照补贴实施方案要求,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及时将补贴资金兑付到千家万户,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018年,共兑现中央和省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84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50.002万元; 实施农业保险201.06万元,其中:财政补贴180.95万元;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834.38万元。

品牌创建,提质增效。到2018年底,全县共取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登记42个,认证登记总面积5.01万亩,其中: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2.31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2个1.46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11个0.2304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1万亩,培育出了“妥甸酱油”、“白竹山茶”、“阳光玫瑰”、“邦三红糖”、“密架山猪”等一批地方农特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壮大集体,提高活力。通过盘活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全县84村(居)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31个村(居)委会、5-8万元51个村(居)委会、8万元以上的2个村(居)委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稳定增收。

上一条:楚雄市发展羊肚菌种植促农增收成效显著
下一条:南华县产业扶贫多措并举显成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