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锚定“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核心目标,以产业和就业为双引擎,创新实施促农增收三年行动,通过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如今,从元谋热坝到永仁山乡,从大姚湾碧果园到彝家绿美村落,一幅“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图景正加速铺展。
“721”分红模式:小机制撬动大增收
在元谋县老城乡尹地村麦良地小组,一场热闹的“721”模式季度分红会正在进行。“分红啦!”村民们的笑脸映照着创新机制结出的富民硕果。这一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收益分配细化为“721”比例,扣除成本后,70%归合作社社员(农户),20%作为企业发展基金,1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721”产业模式一季度分红现场
“技术和收益都进了自家口袋,大家同心协力,产业发展必然越来越好!”种植户姚晓娜的感慨,道出了“721”模式的核心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实现了种地效益最大化,又反哺了乡村建设。如今,这一纽带已成功串联起村集体、企业与农户的共富链条,成为产业兴旺的“动力引擎”。
农光互补“板下经济”:一田生三金惠民生
位于永仁县维的乡夜可腊村的山梁上,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桑园里桑叶青翠欲滴。养蚕户依托“板下种桑343联农带农模式”,用桑叶喂养春蚕,雪白饱满的蚕茧直供县里丝绸厂,既鼓了农户钱袋子,又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原料。

永仁县维的乡夜可腊村光伏基地板下种桑
“以前光伏板下都是空地,现在种上桑树,既利用了土地、增加了收入,又绿化了荒山。”养蚕户李文荣的欣喜,折射出“板下经济”的立体价值——将绿色能源、生态种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实现土地和阳光资源的高效利用。永仁县通过光伏板下种桑,探索出“发电收益+种桑养蚕+生态修复”的“一田三金”模式,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路”。

春茧收购现场
产业就业双轮驱动:织密增收保障网
盛夏的大姚县湾碧乡,6.2万亩芒果进入采摘季,果农们穿梭果园,无人机运输技术正降低着运输成本。目前,湾碧乡3.1万亩芒果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6500吨、产值3300万元,2099户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大姚县湾碧乡芒果丰收
近年来,楚雄州打出“产业提质+就业赋能”组合拳。在产业端,大力推广粮经协同双增五种模式、“保险+金融”肉牛养殖、种业增收等促农增收工作模式,共建成527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在就业端,打造“幸福里”就业品牌,26个社区零工驿站累计帮助6.78万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永仁县草莓“424”“532”模式,户均增收11.2万元;元谋县麦以村“721”模式,农户最高得到了11.38万元的分红,蹚出了一条群众、企业、村集体“多赢”的发展路子。2024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46元,增长7.1%;今年一季度收入达4689元,增长6.8%,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前列。

合作社社员在大棚查看蔬菜长势
“要让农户像‘石榴籽’一样嵌在产业链上。”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正新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架牢联农带农金桥,不断健全完善农户、合作社、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三方共赢机制,全力推动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条,千方百计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联农是路径,带农是根本,共赢是答案。当联农带农的“金钥匙”打开千家万户的“致富门”,楚雄正以机制创新为笔,在云岭大地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