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省级审定合格的楚粳品种40个,有 16 个品种获国家新品种权保护,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5 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 17 项;育成云南省仅有的3 个超级稻品种楚粳 27 号、28 号、37 号;楚粳 48 号全票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全国高原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楚粳57号达到2022年云南省新颁布的绿色优质品种审定标准,稻米品质达部颁优质米一级……
丰收时节,稻穗颗粒饱满,威楚大地稻浪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专家团队躬身阡陌、只为稻菽千重的故事也娓娓道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稻谷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楚粳”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楚雄州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其前身是1962年州农科所建所时的粮作室水稻组。1967年,云南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楚雄州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邓有成先生,用“常规杂交选育”方法,拉开了楚雄州水稻育种的序幕。邓有成先生作为楚雄州水稻育种开拓者、楚粳水稻奠基人,始终坚定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信念,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毅然决然扎根彝州、辛勤耕耘一生。
邓有成在田间考察新育成推广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
后来,李开斌老师接过了楚粳水稻育种的接力棒,秉持着“让种田人吃饱饭”的初心,40年潜心楚粳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引领促进水稻生产与产业发展,楚粳水稻不断创新劝说。纵贯南北、横亘东西的“楚粳28号”把海拔1500米至1900米范围内的广阔田野变成米粮仓。下田调查,水稻株高多少?株叶长了多少?分蘖出多少头?分蘖的快慢,分蘖的消长……春种秋收,一株株水稻就像李开斌的孩子一样。由于长年的辛劳,李开斌积劳成疾,他2 次接受了开颅手术,身边的人们都极力劝他休息,但他依然心心念念想着楚粳水稻,经常忍受着术后的不适到试验田里察看,每当他看着黄澄澄的稻子,仿佛一切病痛又消失了。
李开斌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如今,阮文忠挑起了楚粳水稻育种团队的担子,他传承科研精神,带领团队大胆创新,科研推广工作稳步前进。为克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同质化问题,实现新品种综合性状取得新突破,近几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稻米品质均达国标或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其中,楚粳37号、楚40号、楚粳49号获全国优良食味奖,楚粳48 号获云南省优质米金奖,楚粳水稻育种实现优质绿色。
阮文忠察看育种情况
通过以邓有成、李开斌、阮文忠为代表的一代代科技人员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楚雄州的水稻育种取得了丰硕成果,适合冷凉稻区的“西红系列”和适合中海拔稻区的“楚粳系列”品种相继问世。
风雨兼程一甲子,楚雄人口中响当当的本土品牌“楚粳米”捷报频传。由于“楚粳”系列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在我省水稻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川、黔、藏毗邻地区也广泛种植,部分品种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楚雄州农科院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何三平介绍:“截至 2022 年,省内累计推广种植‘楚粳’系列品种 8850 万亩,平均亩增产稻谷56.37千克,共增产稻谷49.61亿千克,实现农民增收129.81亿元。近几年来,有 5 个品种先后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楚粳品种年种植面积约占全省适宜稻区面积的 82%。”
“我吃着楚粳米长大,听着楚粳故事走上工作岗位,在楚粳水稻育种团队锤炼成长,深深感悟到了团队之所以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密码,那就是,几代楚粳水稻育种人长期形成并继承发扬的楚粳育种团队精神:爱岗敬业,求实苦干,协同创新,追求卓越。”州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黄文兴回顾起与恩师共事的时光。60年来,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用自己的信仰与坚守、智慧和汗水,把论文写在彝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奋进者之歌。
仓廪实而天下安。六十余年,3代育种人及其团队用初心共筑“楚粳”好“稻”路,铸就了“楚粳”这张亮丽名片,楚粳水稻育种创新团队,也成长为我州农业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这支队伍最年轻的25岁,年长的58岁,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安全的殷殷嘱托,紧盯水稻科技发展目标,坚持优质、绿色、高效育种方向,不断选育出“农民愿种、市场认可、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绿色的水稻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