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市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以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提升为重点,狠抓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与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3等,比2017年4.68 提升了0.38等,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
一是科学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和长期调查点位。通过建立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全方位收集农田肥料投入和耕地土壤动态变化数据信息,为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效果评价等提供决策支撑。我市按照每1万亩耕地不少于1个调查点的要求,共设耕地质量等级长期调查点位74个;按照每10万亩耕地至少建设1个监测点的原则,共建成了7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定期开展田间试验监测工作。
二是科学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按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每年完成74个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点位取土化验,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调查监测与评价,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制定工作措施进行改进,确保全市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升,保障粮食生产基础。
三是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技术,扩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以节水、节肥、提高耕地质量和肥料利用率为主要目标,每年开展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田间肥效、监测点试验等试验12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0万亩;绿肥种植4.5万亩;秸秆还田25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5万亩。目前,全市化肥施用总量由2017年的17065吨减少到2022年的14379吨,持续实现负增长。
通过实施好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为全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政策、基本农田划定、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下步,我市将加大以省级监测点为核心、以县级监测点为支撑的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建设,强化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集成推广高效适用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撰稿人:董凤 王燕 审核人:沈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