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楚雄市围绕农村环境全域秀美目标,聚焦农村“厕所革命”、“两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通过“横向打擂台、纵向抓攻坚”等方式压实责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整治工作从“动起来”“干起来”到整体“热起来”“比起来”,形成“村村竞美丽,户户争出彩,人人齐参与”良好格局,全市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一、强制度,广宣传,奏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强音”。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调整充实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和开展工作调度,持续释放市委、市政府一抓到底的强烈信号。二是坚持专班推进。组建成立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领衔,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挂包联系等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班推进,部门主抓,乡镇主责,村组推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健全机制。编制印发《楚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楚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考核办法》等“1+6”政策文件汇编和《楚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图片资料汇编》《楚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技术摘要》两个指导手册,在深入推进村规民约制度、“红黑榜”制度、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公共设施管护机制等制度的基础上,持续推行“四个日”制度,落实好“门前五包”、群众“五投”,发挥好“以工代赈”作用,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积分制等活动,引导和激发群众出人出力出资出物出思路,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安排我参与”到“我主动参与”的转变。四是坚持统筹推进。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与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绿美乡村建设、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巩固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同统筹、共推进、齐落实。五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利用宣传栏、农村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激发群众积极性,努力扭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利用“春节”、“五一”、“火把节”等重要节庆假日和二十大召开前开展群众工作的契机,开展“家家户户齐参与、干干净净过春节”“百日攻坚·喜迎二十大”等主题活动,营造“人人谈改善、户户比提升、村村搞整治”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入户宣传2605场次,张贴宣传标语5671条,发放宣传资料3.8万份,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12.3万人次。
二、保投入,通堵点,培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样板”。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集中发力、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六个一点”多元投入机制,坚持真金白银投入,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紧缺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整合实施项目92个、投入资金2.94亿元,村集体资金投入2189万元,组织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镇村干部和群众捐款145.71万元,党群齐心携手共建生态宜居宜业美丽新农村。二是坚持示范带动。坚持“抓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围绕“一区、两带、三村、多点”规划布局,按照公共空间“123456”整治思路和庭院“六美”创建要求,在持续扩大东瓜蔡家湾、子午云龙、紫溪宋村示范效应基础上,成功打造紫溪箐上村、东瓜小郭邑、吕合火烧桥、新村大龙潭、八角岭岗等106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记忆美丽村庄示范样板,探究形成苍岭红光队“五五工作法”、吕合军村“雨污分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鹿城富民下村传承农耕农旅文化、子午以口夸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大地基巴拉际融民族风情与山水、产业为一体等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示范经验,形成镇有示范、村有样板,以点带面掀起全市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热潮。
三、转观念,聚重点,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一是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提升。按村庄规划三年编制任务,全市15个乡镇计划编制村庄规划136个,截至目前,共完成11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占任务数的80.88%。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量。2022年全市共改建完成农村卫生户厕1463座、农村卫生公厕17座,任务完成率分别为114.66%、170%,截至目前,全市共改建完成农村卫生户厕67442座、公厕23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行政村驻地和常住户100户及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推进农村厕所问题排查和整改销号,今年以来,共开展厕所问题摸排整改督查4期,召开推进会议5场次,业务培训会议3场次,排查出问题户厕1657座、问题公厕38座,全部完成整改。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巩固提升。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金、塑、玻、纸”等回收“变废为钱”,“砖、瓦、石、砂”等利用“变废为材”,“秸秆、杂草、菜叶、树叶”等堆捂“变废为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合理布局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截至目前,乡镇镇区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5.71%,自然村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3.8%。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扩面达标。因地制宜推广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共有以氧化塘、人工湿地、一体化设施、氧化塘+人工湿地为主的农村污水处理站(点)78件,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4.29%,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收集处理率分别达88.89%、16.3%。五是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开展“建三园、美四旁、清五堆、治三线、拆残墙”行动,改善提升村庄公共空间,多一点就地取材、少一点花钱购买,多一点乡土气息、少一点城市味道,多一点文明新风、少一点陈规陋习,巧妙地展现村庄特色,留住村庄韵味,实现以“小景观”带动乡村风貌“大变化”,让“老村落”涣发“新活力”。今年以来,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127吨,拆除残垣断壁3871处,创建申报成功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乡村34个,村庄绿化率达48.38%。
四、强督察、求实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盲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双月一考核、双月一通报”工作机制,推进暗访、调度、督查、考核、通报等工作常态化开展,做到工作在现场比拼、在实地展示,持续发力解决存在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督查10次、考核5次、调度10次、暗访4期,制作曝光片4期,印发通报4期,交办各类问题2154个,乡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113场次,村级现场会1123场次,全面形成各乡镇“比学赶超”,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撰稿:李慧德、尹以荣 审核:岳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