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楚雄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初见成效

信息来源:市农推中心     作者:方勇 吉梅    日期:2022-08-17    点击:[]次

近年来,楚雄市紧紧围绕“精、调、改、替”的技术途径,扎实抓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工作,通过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楚雄市的耕地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提升,化肥使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使用总量逐年减少,达到了负增长的目标。

一、化肥“零增长”工作完成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楚雄市化肥施肥总量由2018年的17029吨减少到2021年的15215吨,2019-2021年较2018年化肥减量分别为2.19%、4.3%、4.55%。化肥施肥强度由2018年的18.84千克/亩减少到2021年的16.69千克/亩,减少2.15千克/亩。

附:楚雄市2018-2021年化肥用量统计表

年度

施肥总量(吨)

较上年增长(%)

施肥强度(千克/亩)

耕地质量等级

2018年

17029

-0.21

18.84

4.57

2019年

16656

-2.19

18.65

4.44

2020年

15940

-4.3

18.48

4.34

2021年

15215

-4.55

16.69


二、采取的技术措施

1.精准施肥减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应用,在继续做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应用,积极利用“云南测土配方大数据查询平台”开展大数据共享,向社会发布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及施肥指导意见,引导企业优化肥料配方及结构,科学指导配肥施肥。

2.调优施肥结构减量。积极引导肥料企业由常规复混肥生产为主向配方肥生产为主的方向转变,鼓励各乡镇建设小型智能配肥站,指导农户使用生态环保、功能多样、实用高效的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培肥基质与土壤调理剂,促进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

3.改变施肥方式减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种肥同播、机械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扩大机械施肥面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4.有机肥部分替代减量。实施经济作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鼓励养殖企业和有机肥企业就近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下脚料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开发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和作物行间闲地开展绿肥种植,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使用。

5.实施轮作减量。在部分化肥施用强度高、环境压力大的水源保护地区、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新项目区示范应用轮作技术模式,重点推广小春绿肥+大春豆科类经济绿肥、小春绿肥(油菜)+大春季节休耕、小春季节休耕+大春豆科类经济绿肥(豆科牧草)、大小春连作豆科类经济绿肥等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轮作模式,减少每年化肥投入。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楚雄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8%,秸秆还田率大幅提升,化肥减量明显,肥料利用率达40%,到2021年全市化肥总量在15215吨以内,耕地质量提升了0.1个等级。

2.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精、调、改、替”技术措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等广泛应用。

3.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得到农民认可,普及率达到100%,农作物种植中推广使用节肥技术,减氮、调磷、补钾,配合施锌、硅等中微量元素,试验示范推广缓释肥。进行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

4.化肥用量整体减少,减量增效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到2021楚雄市化肥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4.55%)。化肥使用量的减少,既降低了种地的肥料成本,也减少了肥料对土地的污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初现实效。(供稿人:方勇 吉梅 审核人:夏林 沈立昌)

上一条:楚雄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农村厕所问题排查整改“回头看”工作培训会
下一条:普洱市思茅区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到楚雄市考察交流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