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为核心,多措并举,加快培育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2014年以来,累计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6846户共69343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其中:2018年,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了7503户共29594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制定政策,高位推动。制定出台《武定县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武定县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产业扶贫目标任务、优势主导产业及布局,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方式,强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保障;成立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的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乡、村各级各部门职责任务,强化组织保障;下发了《关于下达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和做好产业扶贫考核的通知》等配套文件,把产业扶贫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建立完善产业扶贫成效考核工作制度。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根据全县坝区、山区、半山区、低热河谷地区不同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确立了 “一区四带”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九大主导产业,依托区位、气候和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后劲;编制了《武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7~2025年)》和《武定县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武定县构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武定壮鸡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武定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规划》4个专项规划,以及县、乡、村、户四级产业扶贫规划,实现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全覆盖。
因地制宜,发展到户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把发展到户产业、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作为首要任务。2018年,实现优质粮豆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粮食作物20.54万亩,产量3.64万吨,确保了贫困人口人均有粮350公斤以上;特色养殖业带动145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2290.9万元;种植业带动119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3414.5万元。
培育主体,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入股 分红、订单帮扶、土地流转、电子商务、打工就业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全覆盖。在125个行政村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任理事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吸纳了247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贫困户入社率达95.4%;累计培育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3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02个、家庭农场26户、种养殖大户772户;实现578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15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增收3052.7万元,户均增收1990元。
创新模式,固化利益联结。按照“财政扶持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小额信贷+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 分红+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租金收益+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订单+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电商+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收入”8种模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建立以入股 分红、订单、土地流转、电子商务、打工就业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共有87个主体带动3485户贫困户以资金或资产入股方式发展,带动增收180.56万元;207个主体以订单方式带动6189户贫困户发展,带动增收1606.6万元;134个主体流转2898户贫困户土地(林地)1.54万亩,带动增收308.58万元;4个主体通过电商平台带动342户贫困户发展,带动增收43.4万元;146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420户贫困户以打工就业方式发展,吸纳贫困劳动力3462人,带动增收913.55万元。
项目支撑,增强脱贫后劲。2018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727.95万元,实施了江西正邦生猪养殖、羊肚菌种植、构树青贮饲料生猪、肉牛示范养殖等一批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带动8004户贫困户、31676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