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nyncj-/2024-1016185
- 公开目录:公开
- 发布日期:2019-06-27
- 发文字号:楚贫发〔2019〕20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对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4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楚雄州委:
您提出的《关于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楚雄州在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抓实宣传教育扶思想。一是创新抓实“十小工程”扶志气。2018年8月31日,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中推广“六小创新”做法。2018年9月6日,州委办公室 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抓实“十小工程”深化“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楚办字〔2018〕56号),要求各县市委和人民政府,州委各部委办局,州委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州级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结合群众思想实际,突出自身特点,强化问题导向,探索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创建有针对性、时效性、群众乐于参与的载体,建立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的长效机制和办法,深入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在贯彻落实好省委“六小创新”做法的同时,重点抓好“十小工程”,即建好一个宣讲团、办好一个讲坛、用好一个“大喇叭”、演好一场小戏、建好一个“爱心超市”、规范好一批村规民约、执行好一套卫生保洁制度、树好一批文化村寨、坚持好每周一天的“帮扶日”制度、设好一个“奖勤曝懒”红黑板。例如:楚雄市依托“爱心超市”引导贫困户自愿参加义务劳动、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村级公益活动,按照“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原则“赚取”积分,积分用于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姚安县通过开展“演好一场小戏”,在“娱乐”中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大姚县通过在每个村设置“奖勤曝懒”红黑板,转变群众荣辱观,增强榜样的力量。据9县市统计,2018年全州实施“十小工程”以来,建立宣讲团618个、举办讲坛180275人次、4092个村小组安装了“大喇叭”、演出小戏1307场、建立“爱心超市”431个、10505个村小组建立了村规民约、9380个村小组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建设文化村寨434个、5151个村小组建立了“奖勤曝懒”红黑榜、各县市均建立了每周一天的“帮扶日”制度。二是建设村史馆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武定县率先在红土田安置点、狮山镇山居安置点、插甸镇老木坝传统村落建设村史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村规民约、产业发展等内容融入到村史馆中,记录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展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和发展变化,也让群众记住“乡愁”,并以此总结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一批“村史馆”和“墙体文化”建设,形成一套标准和规范在全州推广。全州计划建设7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史馆,25个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史馆和644个贫困村村史馆,州财政按每乡镇补助3万元,每个村补助1万元的标准,共下达村史馆建设补助资金719万元,预计今年底村史馆可全部建成。三是抓实干部结对帮扶思想动员。全州1137个“挂包帮”定点扶贫单位、40188名结对帮扶干部认真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制度,以干部走访、入户座谈、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做实群众宣传发动工作,教育引导群众强化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卫生保洁等村级公益活动,消除“干部干、群众看、坐等好处送上前”的现象。如,禄丰县通过开展“彝家火塘会”,利用饭后闲暇时间与贫困户拉家常、添感情,话脱贫、奔小康,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四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深入开展“百名记者访百村”主题采访活动,加大新闻宣传、专题宣传和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持续深化宣传教育。五是加强表扬激励。每年“10.17”扶贫日期间,州委州政府都设立脱贫攻坚奖,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培树,大张旗鼓表扬一批脱贫先进典型、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扶贫系统先进典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典型、一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脱贫、参与脱贫、支持脱贫的浓厚氛围。特别是表扬一批脱贫光荣户,2019年将表扬100户,通过表扬宣传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追有标兵,鼓起勇气奋力摆脱贫。
二、切实转变扶贫方式扶行动。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着重智力扶持,找准内生动力的发展路径,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加强融智服务,变“送钱、送物”为“送经验、送技术”,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信心,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在引导群众想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上下功夫,立足贫困群众需求,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全州拿出8911个公益岗位聘用贫困劳动力作为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其中聘用护林员3050人,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加强与群众的交流,用心沟通、用心感悟、用心激励,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努力打赢打好群众主动参与、主动脱贫攻坚战。同时,高度重视产业扶贫,通过抓好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各级挂包单位都帮助所挂包贫困村培育发展一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种养殖大户等),力求做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全覆盖,让贫困群众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依靠发展产业稳定增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就业技能培训扶智力。一方面通过举办“乡村科技讲堂”,提高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能力。帮助所挂包贫困村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办好“乡村科技讲堂”,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2019年以来,全州开展“乡村科技讲堂”1353场次、培训83836人次。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组织化,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帮助所挂包贫困村推进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组织化,确保有转移就业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增收。同时,通过加大实用科技、农科技术、创业就业等培训力度,引导群众比致富路子、学农科技术,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比如今年,我州在永仁县城和中和镇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2019年以来,全州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947场次、参加培训55171人次、省外就业11454人次、省内就业33904人次、州内就业15763人次、县内就业35803人次、就业96924人次。
四、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扶精神。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创建,制定了《楚雄州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工作方案》,在贫困地区农村设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四会”组织,制定简单明了、群众认同、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通过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增强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思想认同、工作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杜绝农户因婚丧嫁娶和赌博等问题导致返贫。
通过落实以上措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楚雄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