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nyncj-/2020-111200112
- 公开目录:公开
- 发布日期:2020-11-12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303号提案的答复
A
公开
楚农复〔2020〕81号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303号提案的答复
白云鹏、江枫、李丽君委员:
你们提的“关于以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州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工作重点转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共楚雄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州产业扶贫工作实际及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针对各位委员提出的提案,主要抓好“四个衔接”。
一、抓好规划建设衔接。坚持规划先行,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充分借鉴脱贫攻坚县、乡、村、组、户五级规划行之有效做法,以2025年为规划目标期,围绕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研究制定了《楚雄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到县市有项目库、乡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户有明白卡,形成立足彝土乡情、富有彝 州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乡村振兴战略五级规划。同时,对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做好脱贫攻坚规划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打好规划基础。同时,正在调研起草《楚雄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工作措施等,紧紧围绕我州特色优势产业,抓实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即:夯实“滇中粮仓”、做强“健康养殖”、做大“绿色果蔬”、做优“精品花卉”、做响“彝 乡药材”、提升“特色林果”、做特“山珍野菌”、做精特色种养业,力争到2025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加工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4:1,在全州打造优质粳稻产业集群、生猪产业集群、肉牛产业集群、肉羊产业集群、冬春蔬菜产业集群、夏秋蔬菜产业集群、魔芋产业集群、花卉产业集群、核桃产业集群、中药材产业集群、食用菌产业集群、水果产业集群、种业产业集群、花椒产业集群,建设富有特色、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的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作衔接。(一)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坚持把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从单一的种养扶贫产业发展转换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上来,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要求,以“绿色+”“特色+”“互联网+”为导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产业发展中,综合考虑产业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建设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带和省、州级“一县一业”示范县,重点发展楚雄优质粳稻、双柏中药材、牟定腐乳、南华野生菌、姚安肉牛、大姚核桃、永仁特色水果、元谋蔬菜、武定壮鸡、禄丰生猪,每个示范县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实施新动能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两端两精、品牌打造、融合发展“六大工程”,示范带动形成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促进融合发展,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健全线上线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型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带贫减贫机制,持续推进“五个全覆盖”工程,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四个轮子一起转”,巩固存量、对冲减量、确保增量,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扶贫与全面改善发展条件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找准制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功能功效升级,加快推进非贫困乡、非贫困村农村水电路、网络通讯、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推进生态扶贫与实现生态宜居衔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稳定“县统筹、乡镇聘、村管理”的生态护林员扶贫体制,稳步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金有序转化,推进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双赢”,加快“滇中翡翠”建设。紧紧围绕楚雄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要求,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创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洁净日”“指挥调度日”“挂牌督战日”“支部宣传日”四个制度,分步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打造“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田园美、乡村美、风尚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到2020年底,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卫生厕所、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85%、5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达75%、85%、80 %以上。
(四)推进扶志扶智与乡风文明衔接。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应用好小广场大喇叭、爱心超市、“四面红旗”评比、“奖勤曝懒”红黑榜等“十小工程”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社区)100%覆盖。开展农民文明礼仪带头人培训和文明家庭创建行动,激活传统道德力量和村民自治意识,推进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和村规民约,加大职业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就业技能。
(五)推进社会事业扶贫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衔接。保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扶贫政策连续性,加大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事业硬件基础投入,加快“一村一学幼”“一村一医”“一乡(镇)一全科”“一村一农技员”,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加强农技推广技能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数字化程度,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六)推进党建促脱贫与党建促乡村振兴衔接。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大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加快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健全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制度,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推进政策保障衔接。认真贯彻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各级财政要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本级财政农林水事务当年支出不低于上年度,强化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三农”贷款保持一定比例增速。加强科技支撑,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贫困群众的田间地头。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构建乡村振兴投入政策保障体系。
四、推进工作机制衔接。借鉴“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经验,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实行各级领导挂包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不同实现路径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坚持保障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向重点乡镇选派专业性强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制定政策支持措施,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通过“筑巢引凤”。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广泛集中民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恳请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议。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2020年10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袁瑞东 0878—31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