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部门目录 >>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 >> 正文
  • 索引号:nyncj-/2020-11120019
  • 公开目录:公开
  • 发布日期:2020-11-12
  • 标题: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386号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386号提案的答复

A

公开

楚农复〔2020〕84号

对州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386号提案的答复

董兴茂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提案,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情况

正如您提出的一样,随着农业发展,化肥使用过量、农膜残留、水体污染、农残超标、塑料垃圾堆积、养殖粪污横流造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措并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下面就我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做一个简要介绍。

2016年以来,楚雄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以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用量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发展节水农业。下发了《楚雄州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实施意见》(楚政办发〔2017〕4号)、《楚雄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楚政办通〔2017〕16号),建立了农业水权制度,在确定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明晰水权基础上,鼓励用水户转让节水量,为开展水价改革、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打下法制基础。全州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方式、配套节水工程,实施高效节水试点县建设任务。2019年全州投资 24695.72万元,建设农田项目39个,其中:高标准面积10.22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46万亩,修建三面光沟渠及管道81.09公里,田间道路128.23公里,安装喷灌201.1万亩,泵站8座,蓄水池8400立方米,管网37672米,实现新增灌溉面积1.6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1万亩,年节约水量1083.17万立方米,新增机耕面积3.2万亩,新增粮食2823.8万公斤,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2009.5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7666万元,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6398万元。二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紧紧围绕“精调改替”技术路径,狠抓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应用和“三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耕地基础地力),认真做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广使用新型肥料、增施商品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养地作物、水肥一体化等减肥增效示范推广工作。2019年,全州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417.1万亩、推广应用缓(控)释配方肥2700吨6.5万亩、种植绿肥(苕子、苦草、蓝花子、苜蓿等)23.29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75.09万亩、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面积达34.77万亩、组织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19片面积76.18万亩,全州化肥施用量(折纯)15.35万吨,比上年减少0.49万吨,减3.09%;施肥强度22.54千克/亩,比上年减1.18千克/亩,减5%,保持化肥用量和施肥强度“两降”,连续三年实现“双减”。三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2019年,全州建立43个田间观测场和已经建立的乡镇测报点,创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105个,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12.5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98.74万亩,病虫害累计防治815.32万亩次,累计绿色防控面积242.96万亩次,基本做到了科学施药、精准施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总量2284.61吨,同比减24.47吨,减1.06%,亩平均使用折百量432.5克,同比减1.23克,减0.28%,实现了连续3年农药使用量持续减量。四是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我州畜禽养殖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已按相关规定,对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户做到应关尽关、应搬尽搬,全面完成了整改工作。积极开展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新创建3个省级示范场,全州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总数达29个。同时积极引导中小规模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全州100多个规模场新建粪污治理设施,养殖场标准化程度大大提升。有序推进养殖转型生产。对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级利用系统,对新建规模场和改扩建项目按“生态养殖、粪污零排放”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坚持草食畜规模养殖量质并举,对3个县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项目养殖场建设给予奖补。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跟踪监测,全面完成659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利用情况核查,将符合要求的601家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录入农业部直联直报系统。据核查,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0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1.2%,两项指标均高于农业部2019年度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要求的68%和80%以上。五是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大力推行秸秆青贮技术,鼓励农民进行秸秆青贮,另一方面鼓励动员各类养殖场,养殖区,养殖大户、进行秸秆储存。在发展种植业中,2019年秸秆还田面积达175.1万亩,完成州级计划面积147万亩的119.11%。发展畜牧业中,贯彻“养牛养羊必须种草,实施牛羊生产发展扶持项目必须安排人工牧草种植及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任务,扶持牛羊厩舍建设必须安排青贮、氨化饲料池(窖)建设以及牛羊补饲设施建设任务”。据统计,2019年我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62%。六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一方面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易降解地膜,提高地膜使用效益,适时揭膜回收。其次是制定《楚雄州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内发布),为我州农田残膜回收提供了政策依据。对田间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进行了试点。依托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开展农药、农膜、田间垃圾回收试点。烟草部门积极推进残膜回收。2019年投入资金400万元,开展烟田废弃地膜污染治理示范8万亩。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废旧地膜回收治理利用,全州农田残膜回收率达77.2%。七是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根据2018年1月州人民政府与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楚雄州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要求,我州成立了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进小组,制定《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2019-2020年)》、《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案》、《楚雄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方案》、《楚雄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方案》、《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方案》、《楚雄州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楚雄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预案》、《楚雄州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预案》等8个专项方案,全面启动我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到今年上半年,我州农产品协同监测点位核实和取样任务工作已完成;10县(市)于2020年6月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并建立了分类清单;到2020年9月30日止轻中度受污染耕地措施落地5.4826万亩,完成任务数5.851万亩的93.70%;重度受污染耕地措施落地3820.11亩,完成任务数4310亩的88.63%。

二、下步工作

下步工作中,我局将认真采纳您提出好建议、好办法,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宣传,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经营监管,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新技术,提升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田残膜回收率。

(一)进一步加强督导力度,压实责任。加强对各县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督导力度,做到情况明、责任清、措施实、督查严、出实效。

(二)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确实增强面源污染防治的紧迫感,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重点对绿色环保进行典型新闻跟踪报道,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开曝光,通过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引导广大生产者向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攻关,提高饲料转化率,解决沼气池利用年限短,有机肥生产工艺及设备技术含量低等关键性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粪污治理模式,在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中落实干清粪、雨污分离等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治理量。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严格考核奖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民生工程,只有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才能收到实效。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开展基础性调查,摸清底数;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和政策,形成合力;同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考核评估,加强对各县市的考核,确保达到成效。

(五)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合理减少农业投入品。二是积极推进种养方式转变。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科学布局,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绿色生态发展。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四是推进生态农业和综合利用。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感谢你们对我州“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26日

联系人及电话:袁瑞东   0878—31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