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部门目录 >>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 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 人大建议 >> 正文
  • 索引号:nyncj-/2018-072000116
  • 公开目录:公开
  • 发布日期:2018-07-20
  • 标题:对州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0号建议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农业农村局
对州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0号建议的答复

A

楚农复〔2018〕4号

对州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0号建议的答复

普艳梅、李冬梅、尤国琴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整合资源,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多措并举,强化培训

一是积极构建“一主多元”培育体系。楚雄州有健全的农广校体系网络,10县(市)农广校中有全国A级校5所、全省A级校3所、全省B级校2所,有专职教师47人,还从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遴选了441名兼职教师,建立了教师库和专家对口联系制度。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要求,我州充分发挥农广校基础工作平台、资源集合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作用,积极构建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共同参与,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训体系。

二是扎实开展了培育工作。我州于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当年培训1250人(楚雄200人、牟定100人、姚安100人、元谋200人、武定县150人、禄丰500人),争取中央投入资金362万元;2015年培训1700人(楚雄250人、牟定250人、姚安200人、永仁200人、元谋300人、武定200人、禄丰300人),争取中央投入资金450万元;2016年全州10县(市)培训2410人,争取中央和省投入资金525万元;2017年全州培训1622人,争取中央和省投入资金450万元。全州四年累计培训6982人,争取中央和省投入资金1550万元。通过4年试点,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办班经验,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开启了我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篇章。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初显成效。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如:返乡农民工牟定现代农机合作社带头人李籽奇,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5年,他的水稻种植全程实现机械塑盘流水线播种育秧→机耕机耙→农机植保联防→农机收割→机器自动化烘干一条龙农机服务,真正实现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种粮收益的目标。楚雄市东华镇红墙村委会村民李楠松,2015年2月,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加成熟。2016年4月,当上了红墙村委会副主任,带领着他的村领导班子和村民大力发展红墙村的林果业,将让漫山遍野的林果,成为红墙人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石。禄丰农兴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春,2015年3月了参加禄丰县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社员”的经营模式,目前基地面积已达1200多亩,带动周边450户农户从事全程机械化,户均增收7520元,为周边58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工资收入24000多元,社员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120户。像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楚雄州比比皆是。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的总体要求;

二是构建“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合理确定培训对象、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切实改进培训方式,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三是研究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

四是优先落实惠农政策、制定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引导,认真组织实施。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科技富民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州农村劳动力较多,缺乏相应技能,总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成为我州促进农业增收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我们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落实,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自主学习与教师传授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培训新渠道,让更多人员能接受培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使各类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等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各类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营造农村创业环境,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深入开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楚雄州农业局

2018年6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袁瑞东 0878-3122532